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越民生·走读马剑】名贤故里留遗馨 国朝圣医

越民生
2024-09-04

点击“越民生”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



第三节 国朝圣医 

戴思恭(1324-1405),字原礼,号肃斋,明代医学家。生于元泰定元年(1324),诸暨马剑镇马剑村人。洪武十九年(1386),明太祖朱元璋病,诏戴思恭诊治,药到病除。未几,召为太医院御医,深得太祖器重。朱国桢称其为“国朝之圣医”,传有《订正丹溪金匮钩元》、《证治要诀》、《证治类方》、《类证用药》、《推求师意》等。 

戴思恭自幼习儒,聪颖过人。其父戴士壵,有感于庸医误人,携他投义乌朱丹溪门下学医。戴思恭“遂乃夙夜究心以明斯道”,致力医学 50 年。
 
朱丹溪对戴思恭的教育方法是先切磋理学精髓得明医理,再来研读诸家医书,一些医案、病理一读之下,即了然于心。之后,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详细指导,戴思恭逐渐脱胎换骨,“识日广、学日笃,出而治疾,往往多奇验”。 

戴思恭每观色诊脉,处方下药,几乎皆能立竿见影,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在参悟丹溪心法的同时,非常善于吸收历代医学之长加以灵活应用,所以其医术越来越高超,名声也更加响亮。 


从一些民间医话趣谈来看,戴思恭诊治某些疾病的水平很早就已超过师傅了。话说朱丹溪有位书友,每次患病时只要闭着眼给他切脉,处方一帖,药到病除。但有年夏天,这位书友腹部疼痛,久泻不止,丹溪给他开了好几贴药都没能奏效,弄得丹溪也束手无策了。

恰逢戴思恭来义乌拜访先生,他提醒朱丹溪说,不妨在原来的处方里加上三钱石榴皮试试。一试之下,居然把这位书友的病治愈了。事后丹溪很是欣慰地道:“这味石榴皮添得好,真是青出于蓝啊!” 

戴思恭师事丹溪十七年,每年大约有十余趟往返马剑、稠城、赤岸之间。学医之路异常艰辛,戴思恭赴义乌是“干粮、芒鞋”,徒步而往,翻山越岭几乎要走一天。 

后来,戴思恭为让先生医术大明于世,作《推求师意》、《校补金匮钩玄》以及《重订丹溪医论》,进一步推求、补充朱丹溪的未竟之意。他在此基础上所发挥的气血盛衰论,对后世名医汪机、虞博、王纶等的学术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使得丹溪养阴说不断发扬光大。“君子以无愧师门”,《四库全书》亦说他“有功正亨”,师道之彰可见一斑。 


戴思恭晚年著《政治要诀》十二卷,亦以丹溪学说为本,集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及宋元多家名医的学术经验,再参以个人心得,论述了多种内科杂病兼疮疡、妇科、五官科等病症的病因和诊治之法,内容简明实用,检阅十分方便,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。 

戴思恭正式成为御医,是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)。年初,太子朱标病。天下名医毕集南京为之诊治,但朱标沉疴难起,实告不治。众医莫敢言。人人自危之际,戴思恭越众而出,曰:“太子疾革矣,非药石所及。”太子卒后,朱元璋举擢升他任明代职位最高的医官太医院使。六十九岁的戴思恭以年老多病固辞,不得,乃改授御医。史料记载戴思恭为御医后,“疗治立效,太祖爱重之。” 

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春天,朱元璋三子晋王病卒。他震怒异常,又要大开杀戒,危急之际,戴思恭从容进言:“臣昔受知晋王,素有末疾(四肢偏瘫的病),饮臣之药而愈者数矣。 

然臣忧之以为,膏粱之毒,捷于药石之效也,今果然。然则臣昔之忧,非过计也。”朱元璋听了这番解释后,“为之释然,于是数百馀人皆不死”。 

之后,朱元璋嘉其纯明笃实,宅心仁厚,特赦其“风雨免朝”。 

洪武三十一年,戴思恭达到了一生之中为人为医最为荣耀得意的巅峰。明太祖朱元璋定论他为“仁义”之人;建文帝朱允炆擢升他为太医院使、奉政大夫,他去世多年的父母亦获追赠。 


戴思恭为燕王治愈瘕疾后,还用自制的“滋阴丸”治愈了他的“针药不效”的腰痛病。朱棣“靖难”成功登上皇位,“时时乐与公语,或捋其须,或命坐御榻下,与论古今事,每抵暮方休。其于养生寡欲之说,盖屡以为告……”他如他的父亲一样亦赐予戴思恭一个特权:见到皇帝不必下跪。 

戴思恭老了,他屡次要求告老还乡。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三年(1403—1405),戴思恭三次归家。明成祖朱棣四次派人远路迢迢送礼币至马剑,以安车迎戴思恭进京。永乐三年(1405) 九月,戴思恭最后一次向朱棣辞归。朱棣赐他金绣罗衣,并亲自为他选定吉日以归,嘱曰:“汝其慎行,朕后召汝,其复来。”戴思恭答曰:“臣回乡若不死,新春朝拜圣颜。”  

戴思恭自知不虞,归乡即祭家庙,再赴义乌为先生丹溪扫墓,并于邑中乡旧一一访遍,之后,乃如得道高僧般端坐告嘱儿孙,拱手而逝,终年八十二,葬于马剑独秀山岗。 

死后,朱棣亲写祭文致唁。

综合性学习: 


在马剑戴氏宗祠前,有一座戴原礼纪念亭,在此附近,有不少年长者都深知戴氏医家传说故事,可以组织同学去走访一下,搜集他们的有关资料,编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吧! 

延伸阅读:    

锡饧不辨 
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,闻一医家术甚高,治病辄效,亲往观之。其迎求溢户,酬应不暇。偶一求药者既去,走而告之曰:“临煎加锡一块。”原礼心异之,问其故。曰:“此古方尔。”殊不知古方乃饧字,饧即糯米所煎糖也。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,大抵不辨锡饧
类耳! 

注:①迎:迎接他出诊的人。  ②饧:读 táng,同“糖”。 

 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越民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